当盛夏的热浪席卷校园,当大多数同学开启轻松的暑假时光,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室内却始终回荡着机电设备的运转声。2025年9月22日,这份盛夏的坚守终于结出硕果——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落幕的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设备安装与运维赛道总决赛上,我校电气工程系侯稳展、马文、吴晓兵、杨德荣轩4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从全国90支劲旅中突围,斩获团体铜牌(三等奖)。这是我校在该赛道上首次斩获国家级荣誉,更是师生们顶着酷暑、攻克万难换来的荣耀勋章。
本次大赛以“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建”为宗旨,聚焦机电设备安装与运维领域核心技术,涵盖设备精准安装、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调试优化等关键环节。毫米级的操作精度要求、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理考验,不仅是对选手专业能力的“大考”,更是对意志与耐力的极限挑战。
故事要从两个月前的暑假说起,当接到参赛通知时,距离比赛仅剩两个多月,时间紧、任务重。电气工程系迅速组建由雷珍珍、霍利敏两位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4 名学子毫不犹豫放弃暑假——有人推掉了和家人的旅行计划,有人搁置了兼职安排,收拾行李重返校园,一头扎进了闷热的实训室。
七月的石嘴山,室外温度直逼 35℃,没有空调的实训室里,热浪裹着设备运转的热气扑面而来,汗水成了师生们的“标配”。“刚进实训室半小时,工装就湿透了,一天要换两三件衣服。”侯稳展笑着回忆,却难掩眼底的疲惫,“有时候拧螺丝拧得手发麻,汗水滴在设备上,怕影响精度,只能用毛巾擦完接着干。”为了赶进度,师生们每天从早上8点训练到晚上10点,就连午餐和晚餐,都是轮流在实训室外的走廊里匆匆解决,话题永远离不开“某个调试步骤怎么优化”“某个故障怎么快速排除”。
比高温更难攻克的,是复杂的技术难关。大赛涉及的机电设备型号特殊,技术参数精密,部分核心操作的精度要求达到 0.1 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为了吃透设备原理,雷珍珍、霍利敏两位老师带着学生泡在实训室,把厚厚的设备手册翻得卷了边,对着图纸一点点拆解部件;遇到疑难问题,他们白天反复试验,晚上视频连线行业专家请教,常常一聊就到后半夜。“有一次调试智能视觉单元,设备总是报错,我们从下午2点查到晚上11点,中间中暑了两个同学,喝了藿香正气水接着干,直到最后找到传感器校准的偏差点,大家才松了口气。”霍利敏老师的话语里,满是对这段时光的难忘。
高强度的训练中,身体的疲惫与心理的压力接踵而至。长时间站立操作,让学子们的腰背贴满了止痛膏药;精准调试需要高度集中,有人练到眼睛发酸,滴上眼药水继续;为了应对比赛中的突发状况,指导团队还专门模拟了设备突然断电、图纸信息缺失等极端场景,一次次打磨学生的心理素质。“记得有次模拟赛,我负责的 PLC 程序突然出了问题,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是雷老师在旁边轻声说‘别急,按流程查’,才让我慢慢冷静下来。”马文说,正是这份鼓励,让他们在赛场上多了一份底气。
比赛当天,面对陌生的赛场、严格的规则和强劲的对手,4名学子沉着应战、分工明确:侯稳展专注智能语音交互与 AGV 地图调试,杨德荣轩攻克智能视觉单元难题,吴晓兵高效完成机器人编程,马文精准把控设备安装与 PLC 程序编写。他们配合默契,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所有任务,最终用扎实的技能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将铜牌收入囊中。
这份铜牌,是学子们放弃暑假、顶着酷暑的坚守,是师生们攻克技术难关、并肩作战的见证。它不仅是对 4 名同学的肯定,更是我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生动体现。未来,电气工程系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继续打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不怕吃苦、本领过硬的技术人才,让“匠心筑梦”的故事在更多学子身上延续。





